学位类别: | 343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
专业领域名称 | 085204 材料工程 |
执行开始--终止年级: | 2013--2015 |
制订二级单位: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粉末冶金研究院、轻合金研究院 |
一、 专业概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属于工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它以数学、力学以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基础,是一个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其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以及工程学。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使用性能等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并研究材料的生产过程及其技术。上世纪60年代以来,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推动了对物质结构、物性和材料本质的研究和了解,冶金学、金属学、陶瓷学、高分子科学等的发展推动了对材料的成分、制备、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有是材料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各类材料具有相似的学科基础、学科内涵、研究方法与研究设备,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在微观上需要对具体材料进行深入研究,而且在宏观上需要对各类材料进行全面了解和研究,在此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和丰富,充实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推动和促进了众多工程学科的进步。
中南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有色金属与粉末冶金领域以及军工新材料重要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1954年开始办学,1982年首批获得硕士、博士授予权,1992年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首批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7年被教育部评定为一级重点学科,本一级学科所覆盖的3个二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均为国家重点学科。依托本学科建立了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粉末冶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学科基地面积达400余亩,总资产达3亿余元,一次可容纳400余名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践。这些雄厚的硬件建设为本学科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平台。
本学科集结了国内最强的有色金属和粉末冶金科学研究队伍。粉末冶金学家黄培云院士,材料科学家左铁镛院士,材料科学家黄伯云院士,压力加工专家曾苏民院士,物理冶金学家与相图专家金展鹏院士是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和培养下,一批颇有学术成就的中青年专家,包括“国家级人才”4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等,已经在各自的研究方向脱颖而出。本学科拥有一支50余人的博士生导师队伍,其中留学归国人员占50%,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获得者已达占80%,师资知识结构包括金属材料、粉末冶金、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材料加工、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和凝聚态物理等。
本学科累计完成了500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8项,国家级教学奖2项,省部级奖和其它奖励260余项。其中,《乙种分离膜制造技术》获国家发明一等奖,《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获国家发明一等奖,《高性能飞机用粉末冶金刹车材料的制造技术》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这些成果为中国的两弹一星、战略导弹、新型战机、核潜艇等重大的国防工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多次荣获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嘉奖。黄培云院士为我国粉末冶金学科的创始人,建立了粉末冶金压制与烧结理论,发展了粉末冶金材料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黄伯云院士主持的国家计委重大项目碳/碳复合材料航空刹车副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掌握碳/碳复合材料刹车副制造技术的国家;金展鹏院士长期从事相图计算与相变动力学研究,发展了合金相的热力学模型,他提出的高效研究相图的扩散偶微区成分分析方法被国际材料学界誉为“金氏方法”,其主要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本学科重视以科学研究带动创新教育。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大量“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高新工程、军工预研、军工配套等国家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
二、培养目标
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祖国,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应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广的专门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了解本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和担负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代码名称 | 研究方向英文名称 |
1 | 085204 材料工程 |
|
四、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与培养要求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为3—5年,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为1学年;在职硕士生课程学习时间为2年,要求修满的总学分在37学分以上:学位学分20学分以上(其中公共课8学分,专业学位课12学分以上);选修课6学分以上;培养环节11学分(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2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学位论文选题报告1学分,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1学分,专业实践4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跨学科和同等学历考取的硕士生必须补修所考取学科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2门以上,补修课程计算学分,但不在硕士生应修满的规定学分之内。综合素质优秀者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和形势与政策为期2年。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学期间听取10次以上学术报告或专题介绍,积极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在申请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之前,硕士生应与所在单位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进行一次学术交流活动。进行考核达到要求后,按规定时间内交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审核,并记学分合格,才准予答辩。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在第3学期初进行。总学分及学位学分全部达到要求才能进入学位论文选题工作。研究生必须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上填写网络版《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选题报告评审通过后,经导师签字,按规定时间内交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审核,并记学分。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在第五学期的10月中旬进行,对进入学位论文工作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由学际面置,分系组成检查组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进行检进考核,对综合能力较差、论文工作进展缓慢、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研究生提出警告,或按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处理。中期进展报告在规定时间内交学院研究生管理办进行审核通过并记学分。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答辩前,必须在正式的刊物发表(或录用)1篇以上、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否则不得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工作。
跨学科和同等学历考取的硕士生必须补修所考取学科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2门以上,补修课程计算学分,但不在硕士生应修满的规定学分之内。
综合素质优秀者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 学分要求 | 专业学位课分组 | 学分要求 | 分组说明 |
公共学位课 | 6 | 必修一组 | 2 | 必修2学分 |
专业学位课 | 14 | 必修二组 | 6 | 选修6学分 |
选修课 | 6 | 必修三组 | 6 | 选修6学分 |
培养环节 | 10 | 必修四组 |
|
|
补修课 | 4 | 必修五组 |
|
|
总学分 | 36 |
|
|
|
学分说明 | 1、材料工程的专业必修课均在"必修一组"选 2学分以上,在"必修二组"选6学分以上,在"必修三组"选6学分以上。 2、同等学历或外专业、外校考入的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必须补修本科生专业基础课2~3门。补修课计算学分,但不在规定学分之内。 3、080517XX课程是专为在职专业硕士设计,在职硕士知识产权和信息检索为必修课。在职硕士总学分为29,学位课学分为22;培养环节只选修000001804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号与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说明 |
01 公共学位课 | 0302111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2 | 2 | 秋季 |
|
01 公共学位课 | 050211101 硕士生综合英语 | 128 | 3 | 秋季春季 |
|
01 公共学位课 | 010111101 自然辩证法概论 | 32 | 2 | 秋季春季 |
|
01 公共学位课 | 030112101 知识产权 | 16 | 1 | 秋季 | 在职硕士必修 |
01 公共学位课 | 120512101 信息检索 | 16 | 1 | 秋季 | 在职硕士必修 |
11 必选一组 | 070112102 高等工程数学(II) | 40 | 2.50 | 秋季春季 |
|
12 必选二组 | 080511300 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1/2) | 40 | 2 | 秋季 |
|
12 必选二组 | 080511301 实用电子显微分析(1/2) | 40 | 2 | 春季 |
|
12 必选二组 | 080511200 固态相变 | 32 | 2 | 秋季 |
|
12 必选二组 | 080511446 材料制备化学 | 24 | 1.50 | 春季 |
|
12 必选二组 | 080511307 凝固技术 | 32 | 2 | 秋季 |
|
12 必选二组 | 080511305 合金设计学 | 32 | 2 | 春季 |
|
12 必选二组 | 080511208 材料加工过程模拟与仿真 | 32 | 2 | 秋季 |
|
12 必选二组 | 080511215 力学冶金 | 32 | 2 | 春季 |
|
13 必选三组 | 080511302 粉末冶金基础与新技术 | 32 | 2 | 春季 |
|
13 必选三组 | 080511304 新型材料设计及其热力学与动力学 | 32 | 2 | 秋季 |
|
13 必选三组 | 080511207 材料特种制备原理与技术 | 32 | 2 | 秋季 |
|
13 必选三组 | 080511210 材料高温塑性变形理论与应用 | 32 | 2 | 秋季 |
|
13 必选三组 | 080511217 有色金属塑性加工理论与技术 | 32 | 2 | 秋季 |
|
13 必选三组 | 080511335 金属特种加工理论与技术 | 32 | 2 | 春季 |
|
13 必选三组 | 080511337 有色金属板带材现代制备技术 | 24 | 1.50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209 材料科学与工程方法论 | 24 | 1.50 | 秋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317 金属半固态成形 | 24 | 1.50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315 材料加工新技术 | 24 | 1.50 | 秋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206 现代塑性变形物理学 | 32 | 2 | 秋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406 纳米材料及其应用 | 24 | 1.50 | 秋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402 功能材料 | 24 | 1.50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404 晶体缺陷与强度 | 24 | 1.50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405 材料断口分析 | 24 | 1.50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407 电工及电子信息材料 | 24 | 1.50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408 复合材料界面及应用 | 24 | 1.50 | 秋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409 高分子化学 | 24 | 1.50 | 秋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410 材料电化学 | 24 | 1.50 | 秋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448 能源材料 | 24 | 1.50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70111104 最优化方法 | 32 | 2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308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物理理论 | 32 | 2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309 材料制备新技术 | 24 | 1.50 | 秋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310 材料腐蚀与防护 | 24 | 1.50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333 特种陶瓷 | 32 | 2 | 秋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417 先进复合材料 | 24 | 1.50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418 高性能钢铁材料 | 24 | 1.50 | 秋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420 生物材料学 | 32 | 2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421 炭/炭复合材料基础与应用 | 32 | 2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422 粉体增塑成形基础与技术 | 32 | 2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424 粉末冶金功能材料 | 32 | 2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425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应用 | 32 | 2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443 功能高分子材料 | 32 | 2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312 轻金属材料制备与组织性能调控 | 24 | 1.50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313 材料加工过程物理模拟 | 24 | 1.50 | 秋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316 模具CAD/CAM | 24 | 1.50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318 材料表面改性与涂层技术 | 24 | 1.50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319 材料强韧化 | 24 | 1.50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320 材料的损伤与断裂 | 24 | 1.50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321 液态金属加工学 | 24 | 1.50 | 秋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1326 钢铁材料制备新技术与理论 | 24 | 1.50 | 秋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7203 有限元在塑性加工中的应用 | 24 | 1.50 | 秋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7200 现代物理冶金 | 32 | 2 | 春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7202 材料近代物理检测分析技术 | 32 | 2 | 秋季 |
|
40 选修课 | 080517317 材料热变形原理及应用 | 24 | 1.50 | 秋季 |
|
45 培养环节 | 000001801 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 |
| 2 | 秋季 |
|
45 培养环节 | 000001802 形势与政策 | 32 | 2 | 秋季 |
|
45 培养环节 | 000001804 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
| 1 | 秋季 |
|
45 培养环节 | 000012808 专业实践 |
| 4 | 秋季 |
|
45 培养环节 | 000001806 社会实践 |
| 1 | 秋季 |
|
课程说明
六、临床能力训练、社会实践、实践教学
硕士研究生应完成30学时的实践教学工作。教学实践工作可以是助教、助研、助管和参加“三下乡”活动(0.5个月以上)等,并要按要求进行考核。社会实践为硕士生的必修环节.
七、学年总结与筛选考核
在在每学年放假前,学校组织硕士生对一学年来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成绩、科研业绩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总结、评定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调整研究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等级的依据.
每学期对研究生进行筛选,达到退学规定的研究生要根据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学籍处理.
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应在第一学期内确定学位论文研究方向,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作公开的选题报告,确定研究课题.硕士生查阅的文献资料应在6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一般应在三分之一以上。
硕士学位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或对国家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首次选题报告未获通过者,可在6个月内补作。硕士生选题报告一般在科研所(教研室,科室)内公开组织进行.
选题报告完成时间规定为半年之内完成.
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管理信息系统”上填写网络版《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选题报告评审通过后,交所在单位研究生管理办存档,由研究生助理记载成绩.
九、学位论文工作检查与考核
每年的10月中旬,对进入学位工作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查与考核.工作中期检查由学院布置,分科研所(系、教研室、科室)组成检查小组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进行检查考核。切实解决研究生论文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对综合能力较差,论文工作进展缓慢,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研究生提出警告,或按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十、发表学术论文
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由各学科根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的《中南大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基本要求的规定》制定,在学习期间,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公开发行的刊物(增刊除外)上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1篇以上方可申请论文答辩(发表的论文应以中南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
十一、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体现,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按学校要求用中文撰写,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从事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应不少于一年。学位论文有两种形式:工程设计论文或研究论文。
学位论文必须观点正确,条理清晰,论据可靠,论证充分,推理严谨,逻辑性强,文字通顺,表明研究生已经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十二、主要参加专家
张新明、汪明朴、刘志义、刘楚明、余志明、姜锋、刘华山、李慧中、李志成、许晓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