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研究团队

特种电池团队

2025-04-03

1.团队简介

特种电池研究团队瞄准电池领域国家和国防重大需求,围绕新能源储能,开展军用锂电池和水系锌电池的研究。团队共有5名教师,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湖南省“优青”3人。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每年在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培养的研究生去向主要为华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知名企业,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深造。团队成果转化孵化了佛山锂朋、湖南电将军等高新技术企业。




2.团队负责人

陈立宝,博士,中南大学“升华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RSC),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拔尖)。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创新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美国电化学学会会员(ECS),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曾获“中国有色金属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22,第1)、“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21,第1)、“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第1)。主要研究方向为特种锂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国家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企业重大横向项目等课题。在国际权威期刊如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 Chem等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论文SCI总他引次数6000余次,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5项,科研成果转化金额958万元。




3.团队教师

A person posing for the camera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梅琳,中南大学特聘教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湖南省芙蓉计划高层次人才,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面向锂电池在极寒、极热、快充等极端工况条件下的应用需求,致力于开展锂电池关键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共性技术研发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项目、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在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 Small,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累计被引5000余次;受邀合著英文书籍1部(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出版)。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陈月皎,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获教育部“博士学术新人奖”,主持国家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等多项科研项目。主要围绕高性能二次电池(锌、锂)开展基础应用研究,包括电极材料设计及界面优化、电解液改性与多尺度表征、柔性储能器件的设计与研制等。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Energy Environ. Sci.、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Nano Lett.等发表SCI论文50余篇,ESI热点6篇(前0.1%)、ESI高被引11篇(前1%),NI论文8篇,个人H因子42(web of science),论文SCI总被引50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授权8项。担任Nature、Advanced Materials等多项国际期刊审稿人,兼任EcoEnergy、Microstructures、Green Carbon、Rare Metals、Battery Energy等期刊青年编委。指导本科毕设10余篇,指导立项多项大学生创新项目和研究生创新项目,指导学生获国奖、校长奖、有色金属优硕奖、省优秀毕业生、国家级大学生比赛等诸多奖励与荣誉。



旷桂超,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博士后,入选中南大学“育英”人才计划。获2022年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中南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2020年中南大学海顺新材奖,2023年黄培云教学奖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有机高分子材料在锂电池界面保护、(半)固态电解质及高安全电解液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等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横向课题等十余项。在国际著名期刊如JACS, Angew Chem, ACS Nano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累计被引2500余次, H因子29。发表英文著作章节1篇,申请并授权专利12项。



吴志彬,副教授,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博士,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电化学、材料科学和同步辐射光谱的研究工作,目前研究方向涵盖锂金属电池、宽温域特种电池、锂/钠/钾离子电池、原位同步辐射表征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科技创新特区项目、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长沙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科研经费共计260余万元。在国际著名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ngew Chem等发表论文20余篇,总被引4500余次,H指数为30。发表英文著作章节2篇;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第五届中国大学生动力电池创新竞赛“优秀导师奖”(2022年)、中南大学第十八届“升华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24年)。担任《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编委、《Nanomaterials》客座编辑;AM、AFM等期刊长期审稿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员。



4.团队近期主持的部分科研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经费(万) 项目类型 负责人 执行时间
1 宽温域固态锂电池电极界面稳定性及其协同构效机制研究 260 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陈立宝 2025-2028
2 锂负极废料熔融再生制备超薄锂带技术 37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陈立宝 2023-2027
3 电池技术 400 国家级重点项目 陈立宝 2022-2024
4 电池机制研究 700 国家级重点项目课题 陈立宝 2020-2022
5 电池及成组管控技术 385 国家级重点项目课题 陈立宝 2020-2023
6 亲锂三维多孔骨架的可控制备及三维锂负极的应用基础研究 210 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陈立宝 2020-2023
7 极端环境服役的储能电池及其储能机理研究 7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培育项目 梅 琳 2024-2026
8 水系锌离子电池的新型功能化电解液/隔膜协同体系设计及调控机制 5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 陈月皎 2024-2027
9 锂金属负极发光聚合物人工固体电解质界面的构筑及可视化研究 4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 旷桂超 2025-2028
10 超薄锂合金带轧制变形机制及锂枝晶抑制机理研究 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 吴志彬 2025-2027



5.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宽温域特种锂离子电池研究

针对常规锂离子电池极限工作温度保持在-20℃~60℃范围,传统有机电解液存在易燃等安全隐患,难以满足极端条件应用要求。开发可同时兼顾高功率、阻燃和宽温域(-50℃~80℃)特种锂离子电池。

(2)锂金属电池研究

锂金属负极因其极高的理论比容量而具有极好的前景,但是仍然存在锂枝晶,体积膨胀和循环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在面向实际应用中,商业正极通常匹配面积容量为3-10 mAh cm-2的锂负极,这意味着锂金属的厚度只需控制在50 µm内。由于锂熔点低,即使在室温下也具有很强的扩散蠕变,产生的粘度并带来较差的可加工性,薄锂带材大规模生产受到阻碍。开发高安全、超薄锂金属负极,实现抑制枝晶和体积膨胀,提高电池循环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3)水系锌离子电池研究

针对锌枝晶和副反应问题,在锌金属上可控构建稳定的功能性保护界面层,揭示负极界面调控机制,实现高效稳定的“亲锌疏水”锌负极开发。


6.团队近期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1) Piao Qing, Zhibin Wu, Libao Chen, et al.Interpenetrating LiB/Li3BN2phases enabling stable composite lithium metal anode.Science Bulletin,2024,69, 2842-2852

(2) Zhibin Wu, Libao Chen, et al. Structural Distortion in the Wadsley-Roth Niobium Molybdenum Oxide Phase Triggering Extraordinarily Stable Battery Performance,Angewand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2024,63, 202317941

(3) Kecheng Long, Libao Chen, et al. Green mechanochemical Li foil surface reconstruction toward long-life Li-metal pouch cells,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2024,17, 260.

(4) Zhongming Wang, Lin Mei, Libao Chen, et al.A nitrile solvent structure induced stabl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for wide-temperature lithium-ion batteries,Chemical Science,2024,15, 13768.

(5) Shaozhen Huang, Zhibin Wu, Libao Chen, et al. Interfacial friction enabling ≤ 20 μm thin free-standing lithium strips for lithium metal batteries,Nature Commununication2023, 14,5678.

(6) Piao Qing, Zhibin Wu, Libao Chen, et al. Highly Reversible Lithium Metal Anode Enabled by 3D Lithiophilic-Lithiophobic Dual-Skeletons,AdvancedMaterials,2023, 35,202211203

(7) Tuoya Naren, Gui-Chao Kuang, Libao Chen, et al. Reactive Polymer as Artificial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for Stabl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Angewand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2023,62, 202305287

(8) Huaming Yu, Yuejiao Chen, Libao Chen, et al. Reversible adsorption with oriented arrangement of a zwitterionic additive stabilizes electrodes for ultralong-life Zn-ion batteries,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2023,16, 2684.

(9) Jixu Yang, Lin Mei, Libao Chen, et al. Synergetic modulation on solvation structure and electrode interface to achieve lithium-ion batteries cycled at ultra-low temperatur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23, 14,5678.

(10) Hao Yang, Libao Chen, et al.Deep understanding of lithium deposition mechanisms in lithium metal anode porous hosts by combining phase-field simulations with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Acta Materialia,2023, 119231.

(11) Tuoya Naren, Gui-Chao Kuang, Libao Chen, et al.Stabilizing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by Synergistic Effect of High Ionic Transfer Separator and Lithium-Boron Composite Material Anode,ACS Nano,2023, 17,20315.

(12) Meng Fu, Yuejiao Chen, Libao Chen, et al. Building Sustainable Saturated Fatty Acid-Zinc Interfacial Layer toward Ultra-Stable Zinc Metal Anodes,Nano Letters,2023,23,3573.


7.2023-2024年毕业生去向

序号 学生姓名 毕业时间 毕业学位 毕业去向
1 杨 昊 2023 博士 比亚迪
2 于华铭 2023 硕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
3 陈冬萍 2023 硕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
4 贺 盼 2023 硕士 中伟新材
5 王 寒 2023 硕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
6 龙科成 2024 博士 湘潭大学教师
7 青 飘 2024 博士 比亚迪
8 倪戌炎 2024 博士 比亚迪
9 凌灿辉 2024 硕士 宁波极氪
10 李泉雨 2024 硕士 宁波极氪
11 肖鹏飞 2024 硕士 欣旺达
12 杨吉旭 2024 硕士 北京大学博士
13 付 梦 2024 硕士 云南公务员
14 何忠倩 2024 硕士 贵州公务员
15 郭彩丽 2024 硕士 比亚迪
16 刘鑫胜 2024 硕士 深圳豪鹏










8.2024年6月团队合照